爱国古诗词及赏析
1、爱国篇古诗词
(1)、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赏析:此句语气豪壮,体现出诗人襟怀坦荡,爱国报国的壮志豪情,不失民族英雄本色。出自清代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赏析:大丈夫当有如此志,有我在,决不让敌寇侵入我的山河。
(4)、“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5)、颈联中“抵万金”极写家书的(难得/珍贵),表现了作者(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尾联描写了诗人(衰老憔悴)的情状,表现他(极度忧愁)的感情。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王昌龄《出塞》
(7)、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8)、(注)①剑外:剑门关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今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9)、解释: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岂能因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10)、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1)、(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2)、(示例二)“花”“鸟”有人的“溅泪”和“惊心”的情感体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感叹时事,表现人世间离别的痛苦。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4)、这首散小令运用映衬手法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15)、这首诗描绘了北方孤城辽远壮阔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1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7)、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8)、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19)、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20)、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静,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辅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形成鲜明对照。
2、爱国古诗词大全100首全
(1)、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只/仅)
(3)、《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4)、下阕抒写的是(报国),“射天狼”指的是(抗击辽和西夏的侵略者,为国家铲除敌人)。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9)、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10)、赏析:这首诗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11)、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2)、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13)、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4)、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6)、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1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有难,我定上杀场,为国效力。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0)、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3、爱国古诗词鉴赏
(1)、(示例一)“壮阔”的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给我们展示的是将士们在军营里饱餐烤牛肉,奏起战斗乐曲,个个斗志昂扬、整装待发的壮阔场景。
(2)、(译文):只有山河依旧,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赏析: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屈原《国殇》
(5)、请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作一简要分析。
(6)、“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7)、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8)、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9)、《示儿》这首诗是陆游爱国组诗中的又一名篇。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传递出陆游凄凉痛心的感受。它不但很好的表现出诗人的生死所恋,不惧死亡的生死观,还起到了反衬下文的作用。巧妙自然地把情感流向下一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更加淋漓尽致地抒发诗人悲怆的心境。意在向他的孩子们交代自己至死都无法排除的极大悲痛和深深的遗憾,是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诗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以热切期盼的语气表达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说明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会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进而把诗的情调由悲痛推向激昂。“家祭无忘告乃翁”结句情绪扭转,在自己已经无奈,不能看到祖国统一的情况下,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托儿子:在家祭时一定要把喜讯告诉你的父亲。表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悲壮的心愿,一腔炽烈的爱国、报国之情催人泪下。整首诗行文多变,用笔曲折,浑然天成。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复杂情绪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为祖国尚未统一的无限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悲的基调中透出的是壮烈与激昂。这种感天地泣鬼神的真情流露,却比那些刻意雕饰的作品更壮美、更震撼人心。
(10)、尾联是千古名句,句中的“丹心”指的是(红心,比喻忠心),“汗青”指代(史册),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为国献身,宁死不屈)的感情。
(1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1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14)、赏析:望中晚景可诉诸画笔,人尽可识,而自己久久郁积于心的伤感何由表现?此句是诗人痛苦的呐喊,也是寂寞的呐喊。出自唐代高蟾的《金陵晚望》。
(15)、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赏析:林则徐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即使是遭逢厄运,他却依然心怀国家。他剖白心迹: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
(16)、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1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19)、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喔喔的鸡叫之声在邻家不断长鸣。疾病折磨我几乎把救亡壮志消尽,出门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20)、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4、爱国古诗词大全100首全文
(1)、第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2)、文天祥是(南宋)(朝代)抗元名将,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其中的名篇。
(3)、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瘦吟、窗底忆君时。
(4)、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7)、笔者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文章影响了亿万学生和家长。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各平台热卖。
(8)、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 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
(9)、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0)、C.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11)、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择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4)、a、慨以功业未立,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可。
(15)、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6)、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17)、 诗句中的“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1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19)、认真阅读这首词,概括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形象。“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作者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5、爱国古诗精选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陆游《示儿》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